■案例
不知何时起,身边有许多家长仿佛患上“疑病症”,隐隐约约地担心自家孩子有各种心理疾病......
小美刚上一年级,妈妈就开始发愁:“班主任老师说我们丫头自入学后,天天上课像梦游一样不听课,让回答问题也不吭声,很少见她跟同学说话,老师关心她,特意留下和她谈心,她都不抬头看人的……我在网上查了,不会沟通、不会交流,这不就是自闭症的现象吗?”
二年级的豆豆妈妈则担心孩子多动,“我儿子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,喜欢动手动脚,是不是多动症?”
四年级的琪琪爸爸很无奈孩子的考试状态,“我女儿特别聪明,可是一到考试就紧张、记忆力下降,是不是有考试综合症?”
是孩子真的生病了,还是家长太过疑虑了?
■分析
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。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,但是由于心理专业知识普及不足,以及家长对科学养育知识的缺乏,让很多家长陷入一些误区中。
一知半解 乱给孩子贴标签
就像案例当中的家长,往往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,结合自己在书上、网上看到的一些碎片性的知识,自行给孩子的行为定性,为孩子贴上“多动症”“抑郁症”“自闭症”“网瘾”“厌学”“强迫症”等标签。
可能孩子只是上课专注力不集中,但妈妈总跟老师说孩子是“多动症”,并“请老师严加管束”,结果导致孩子厌学,造成严重后果。殊不知,这样的“贴标签”行为已经把孩子划到“问题孩子”范畴,会严重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。
病急乱投医 没有找到问题根源
父母在为孩子贴上标签之后,除了寻找老师的协助,更会去找一些机构来解决问题。
我接触到一个6岁的孩子小林,因为上课老坐不住,妈妈多方打听后,就带孩子到一个机构做感统训练。练了半年后孩子还是坐不住。最后,在心理机构进行专业排查之后,发现小林处于幼升小阶段,又遇到新手老师,没有向孩子强化幼儿园与小学规则的差异。发现问题的根源后,通过沙盘对小林进行了规则构建和信念的调整,孩子得到很大改善。
讳疾忌医 错过孩子最佳治疗期
与一些四处寻医的家长不同,也有很多家长不愿意向外求助。
因为智力低下、语言功能发育不全,7岁的阿荣被医院诊断为“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”,也就是俗称的自闭症。其实,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功能发展关键期,只要抓住关键期进行训练,某些功能还是能够部分恢复的。但是阿容父母不愿意面对这个结果,坚持认为孩子只是发育慢,只要用心陪伴、耐心教育,孩子就会逐渐好转,于是把孩子送到普通教育机构。六年后,我再见到阿容时,孩子的语言、思维、交流等功能更加退化。
您也可以通过手机版访问:科学养育 不做“疑病症”父母